好句摘抄网 > 地图 > 好句摘抄 >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时间: 2025-06-14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收藏十五篇)。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1

梅花实在不凡,我赞美梅花!

漫步在雪野,映入眼帘的是黑白相间的大毡子。白的是那厚厚的雪,而黑的再燃是拼命从雪中探出头来的土地。北风呜呜地吼叫,肆虐地,在旷野里奔跑,他仿佛锐利的刀,能刺穿厚厚的皮袄。皑皑的白雪主宰着世界,四周是漫无边际对白。这是,如果不是小山坡旁的长椅,你会忘记自己漫步在雪野。这是你脑中也许是“壮观”一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心也有些疲倦,仿佛另一种味儿萦绕在心间——“凄凉”可不是?凄凉,是有一点儿呢!

然而,霎时间,要是你抬头看见了这么一株傲然挺立,像雪中的仙女,你那疲倦的心有感觉如何?

那就是梅花,极普通的一种花,然而是在不平凡。

那是一种坚强不屈的花,细而有劲的枝,细而有劲的干。她们的样子,或倾,或仰,或倚,或思,或语,或舞,或倚戏冬风,或笑傲冰雪,或眺首远望……白色的梅花入银雕玉琢般的`雪塑,冰雪肌骨,在寒泠的冬风中是那么清新超然,铁骨铮铮,令人望之肃然起敬。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依然傲然挺立的梅花。哪怕只有细细的枝,却依旧不屈不挠。为这没有生气的冬带来一丝美。

这就是梅花,及普通的一种花,人而又绝不平凡的一种花

他没有牡丹富贵,没有没玫瑰妖娆。也许你要说她不美,如果没事专指“妖娆”“绚烂”而言,那么,梅花算不得花中的好女子,但是,她朴质,素雅,坚强,无私,她是花中的好姑娘!你看那风雪中傲人挺立的梅花。难道你丝毫没感受到它的美吗?在漫无边际的白中,你突然看到远方有这么一株挺立的梅花,你就不被他那种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感染吗?难道你不曾想到,他与红军战士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很相似吗?难道你没有想到,这临雪笑傲的梅花象征着那些顽强不屈,勇敢拼搏的精神吗?

梅花是不平凡的花,我赞美她,就是因为她的,朴质,素雅,不屈不挠!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2

张老师确实是一个不一般的语文老师。

单从相貌上来看,他甚至不像个老师。圆脸寸头嘟嘟嘴,外八军姿啤酒肚,放在人堆里,实在很难将他与别人区别开来。若不是看到他嚷隔壁班的学生,我可能不会注意到他是个教语文的老师。

从教学上来讲,他或许更像个文人,一个把我们当作“同仁”的文人。

一方面,张老师上课时绝不是单纯的讲知识点,而是会在作者的情感之上加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讲给我们听,并十分严谨的加上“我感觉·····”,再引导我们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上作文课时,他有时还会自己写个一两笔,看了他的文章,瞬间就感觉张老师有了几分老师的样子,但更多的是来源于他对教学的热忱。另一方面,他也像个文人一样大喜大怒。有时前一秒还高兴的,万分沉醉的讲古诗文中的经典画面,下一秒就变脸“某某给我闭嘴!”。那同学怕了,赶紧闭嘴听课。他又变回了陶醉样:“我们接着看啊·······”台下人一脸无语:变脸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更不一般的是他的情怀。他常说他“不是一个狭隘的语文老师”。他会提前告诉我们第一节晚自习要占,晚上便不会留语文作业。在所有老师疯狂占课时,他成了一股“清流”。他常苦口婆心的告诉我们要热爱语文,告诉我们复习时的注意事项,但从没说过“在我面前只能学语文”之类的话。他实在不是个狭隘的.语文老师。

教过我的姓张的老师不在少数,但这个张老师确实是不一般的,虽说不太理解他硬凹的粉卫衣与莫名的可爱画风,但他的严格中透着可爱和接地气确实是其它老师身上少有的。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一个严厉、可爱、有才但绝不狭隘的语文老师。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3

奇异的花儿千千万,每朵都有自己的美丽;迷人的风景多得是,每处都有独特的亮点。但唯独那白杨树平淡无奇。

白杨树莫过于世间最普通、最没有亮点的风景。任何看到白杨树的人都不会做出评价。人们看到一朵小花儿,或许会立马告诉自己的朋友。而看到几株甚至一大片白杨树,绝不会向家人或朋友提起半个字。因为它太过于平淡了。

白杨树生得不那么好看,甚至可以说有些丑陋,一定不会有人在白杨树旁过久停留。它虽生得高大,却没有一丝灵气的样子,就像人们常说的“傻大个”。

不同时节的白杨树仍是一成不变地无聊。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是那样生机勃勃,可白杨树却呆呆地站在那里;夏天,热情四射,在这样的温度和湿度下,其他植物们无一不在争美,尽情舒展它们的枝叶,尽力地开出最美的花朵,尽情地疯狂地生长着,可白杨树还是呆呆的站在这里;秋天,硕果累累,人们获得了大丰收,并赞美这些结出果实的功臣们,可白杨树还呆呆地站在这里;冬天,寒冷刺骨,多数植物已经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只有白杨树还呆呆站在这里。

直到有一天,我改变了想法。因为我亲眼看到了一番奇特的景象:在一片无边际的沙漠中,有一块绿洲,那里的人们安逸又快乐。既不用担心沙尘暴的侵扰,也不用担心那毒辣的太阳。因为在沙漠与绿洲中间夹着一大片白杨树,是它们用身躯挡住了沙尘,是它们用臂膀给人们一片清凉之地。

白杨树厌倦纷乱的尘世,所以显得呆呆的。但当有人需要它,并把它种在绝境,反而会显出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此刻的它,就像是守卫边疆的战士,活生生一副英雄将领的模样站在这里,笔直地站在这里,挺拔地站在这里,守卫着这片它所热爱的土地。

白杨树啊,长高点儿吧!再长高点儿吧!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人们的天,人们的庇护所!我致敬每一棵白杨树!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4

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借白杨树的形象来讴歌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鲍老师在处理这篇教材的时候,目标明确,从分析白杨树的形象入手,细致深入的分析白杨树的干、枝、叶、皮。从分析中表现出白杨树所蕴含的正直、团结、进取、质朴的气质。从而使学生明白,作者表面上在写树,实际上在写人。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重点,鲍老师首先出示象征的.概念,然后叫学生比较白杨树和这些事物之间有哪些共同之处,整个讲解过程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在讲解过程中又不失时机的进行句式的练习和复习。并探讨反问句和陈述句在这样语言环境中的不同作用。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训练了句式,更是让学生了解、体会了文章所蕴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整堂课,鲍老师重视朗读训练,个别读,集体读,范读。通过朗读这个环节,来体会优美的语言文字和强烈的思想感情。在这过程中,教师善于指导,指点,如当一个同学朗读还不够到位的时候,教师提示:读的时候要有一种仰视的感觉。我觉得,这样的指导比较具体,可操作性强,有助于学生去实行。朗读训练中,教师不断给学生以信心,当一个男同学,因慌张读得不尽人意,教师不是再叫一个同学重读,而是再给他一个机会,并且进行恰当地指导,果然受到明显得效果。

整堂课,鲍老师基础知识落实扎实,注重文本的作用,重视字词的咀嚼和遣字造句的妙用。避免了一般公开课华而不实的毛病。

从整堂课来说,我觉得学生活动还不够,教师讲得较多,很多时候学生缺乏更多思考的时间。学生朗读还可以加强,如第七段反问句式的逐层加深的内容,通过反复朗读,效果会更好。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xx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秀颀:美而高。颀,高。

[主宰] 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四)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2、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4)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5)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白 环境之美

杨 不平凡 形神之美

树 象征之美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象征手法,白杨礼赞。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

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 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

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通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7

兰花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兰花!

那是高洁淡雅的一种花,细细的茎,淡淡的花。从根部拔出的几条柳叶形的小叶,包裹着虽细但挺拔的茎,叶子看似脆弱却从中焕发着生机,也是坚强的立着。它的花小小的淡淡的,娇嫩的花瓣微张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白色的花朵坚立着,似有种圣洁的光晕笼罩在它身上,让人敬畏,不敢靠近。这是在寂寥下却保持着真心的一种花,哪怕根茎又小又细,他却旁若无人的顽强生长,对抗着冷漠的空谷。

这就是兰花,极普通的一种花,然而决不是平凡的花。

它没有圆厚的叶,也没有美艳动人的花朵,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牡丹、玫瑰那种艳丽幽香的花,那么,兰花的确不能算得上是花中的美女子。但是它淡雅脱俗,正直、乐观、朴素,也不缺乏美丽,更不提它的友善温和。当你在幽径中走过,看见旁边那小小一枝兰花支起身躯,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花?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正值、贞洁,乐观向上至少也象征了古代那些不被利益所驱的官人吗?即使流言四起被贬至穷苦之地也坚持着自己的`信仰?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工作基层沉默踏实的工人们吗?他们友善温和,从不争名逐利,埋头苦干,为中国献出一份力。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傲然挺立那又不失温和的兰花宛然象征了站在世界科技前端的中国吗?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搬弄是非制造误会的人们,让顽固不化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庸俗的月季吧,我要高声赞美兰花!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8

远远望去,操场上的杨树的手挥动着,好像是在送别亲人。杨树很小很细,把手放在眼前一比,只有一棵小草那么高。我慢慢地向杨树走去,渐渐地,杨树越来越高大,走到杨树跟前,要抬起头,并抬得高高的,才能看见它的叶子。它们的叶子绿油油的,用翠绿欲流这个词形容是在合适不过的`了。

闭上眼,细细的聆听,树叶在“沙沙”作响,仿佛千千万万树叶在演奏奏鸣曲,声音婉转而又动听,轻柔而又悠扬。当天空中的小雨滴一滴一滴地降落到绿叶上。每当这时,绿叶的歌声就变了,由“沙沙”变成了“滴滴答答”的声音,显得更加清脆而动听。看样子,奏鸣曲该到高潮部分了吧!果然,雨渐渐大了,声音又一次的变了,又变成了“唰唰”的声音了,听起来比较低沉。又过了一会儿,雨更大了,“哗哗”声中,还夹杂着雷电为它们击鼓伴奏的声音。在这个季节,雨就是这样,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不,雨又停了,树叶又换了一件亮丽的衣裙。在雨停的瞬间,奏鸣曲结束了,大概是累了,想要睡觉了吧?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着它们的脸蛋儿,脸上的汗珠显而易见,还闪闪发着光,看来它们实在是太累了。太阳渐渐落下,只剩下一片黄晕,黄晕的光映照着它们昏睡时的脸,一个个都是那么可爱!

杨树,无私的杨树,你养育着千千万万个子孙,却丝毫没有偏心,将你所有的爱倾到在它们身上,将你所有的心血灌注在它们身上,才使它们那么美丽,那么富有生机!

杨树,我爱那无私的杨树,更爱那拥有杨树全部爱的绿叶!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听读课文并思考:文章标题中“礼赞”一词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语句能照应标题直接赞美白杨树?

明确:“礼赞”是“崇敬”“赞美”的意思。能很清楚地看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提问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提问3: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恹恹欲睡。

提问4: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深度解读

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第五、七、八自然段,然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5:白杨树外形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体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体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是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来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的。

提问6:第七自然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明确: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为下文做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个反问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用,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

【目标导学三】探究写法,理解内涵

提问7:第七自然段中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运用了什么手法?作者又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白杨树的内涵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后面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提问8:文中的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明确:文中的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提问9:文中的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么?

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协调和完整。

提问10: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文章结尾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用意何在。

明确:把楠木和白杨树进行对比,再次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赞美楠木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

五、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黄土高原,黄绿错综,辽阔平坦

干:笔直

枝:靠拢旺盛,要力争上游

白杨树形象叶:向上

皮:淡青色

倔强挺立

气魄向上发展坚强,有斗争精神

不折不挠

白杨礼赞成语造句 篇10

一、取得的成果: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二、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股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

2、教师自己讲得还是比较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如林老师所说,如能把找象征换种表达,当一回柯南找找其中的蛛丝马迹,也许课堂氛围会更活跃一些,学生更敢于说。

3、在思政渗透方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渗透的也较为有限,讲解比较仓促。学生不理解问题,在回答问题上往往找不到重点,启发引导上存在偏差,在一些讲解上过于笼统,可能并不适合5班的'学情。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目标合适的、有足够的自学空间的、效果良好的教案学案,新教师对新教材要有不容缺失的新的思考,新的摸索,思政渗透一定要及时。

本文来源:http://www.799918.com/haojuzhaichao/123612.html